课程介绍

龙“隐现不定,变化莫测”,孔子见老子问道后赞叹道:“老子,其犹龙耶!”道家文化崇尚自然,“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正如同中国的“龙”文化。鲁迅先生曾说过“中国人的根柢,大抵在道家。”老子是一位真正的智者,看到当时的礼崩乐坏状况,提出了谦虚、清静、“无为而无不为”的自修、治国之道。道者,自然也:德者,合乎自然的方法也。“人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的法则,便是天道自己的本身本来当然的如此而已。用“无为”一辞来说明天道的境界和功能,人应效法天地,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做到真能无私而大公的标准,才是天理的固然。 《老子》一书虽只有五千多字,但深入浅出、言简意赅、言近旨远、气象万千,以至于得意而忘言,得鱼忘筌,可谓天花乱坠而无痕,天籁齐鸣而希声;不但本身具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而且精义涉及当今世所谓生命哲学,政治哲学,历史哲学,经济哲学及至于军事、医学、术数、教育等方面。 《老子》于今传世2500年。唐代奉道教为国教,尊称《老子》为《道德经》。道教流传到朝鲜、日本、越南和东南亚一带,对当地都有一定影响。现代“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也有儒道两家的功劳。《老子》一书的最早欧译本,在1750年出现。到了十九世纪末,随着老子、庄子著作大量的外译,中国的道家思想逐渐成了影响世界的主要思潮(详见《汉籍外译史》)。近年来,国外研究道教的学都和学术团体日益增多,国际道教研究的学术活动,也渐见活跃,出现了一股全球性的“老子热”。现在中国正解决了温饱奔小康,并逐步向升平盛世发展。我们面临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机遇和挑战。深入研究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继承和创造新时代文明是当务之急。 所以我们在参考古今中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学习《老子》,内容包括老子其人、其书以及道家、道教等相关学问。作为针对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修养,但古文功底又不够充分,对《老子》感兴趣却又不知如何下手的朋友的普及课堂。它将成为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窗口,也是引导学生进入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门路。

课程通知 >>更多
  • 一些教学资源及课外知识的资源在“教学材料”中,欢迎大家浏览、下载、评论,或者上... 2010-03-14
  • 能浏览下载吗——收集反馈信息 2010-09-19
  • 选课时间说明 2010-09-19
  • 更新中 2008-02-27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