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国内外绩效理论综述

对于绩效的定义,国内外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分别强调绩效的内涵是结果、行为及员工素质。Bernadin等认为绩效是工作的结果,他认为工作结果是与组织的战略、投入的资本和顾客满意度关系最为密切的。Kane也认为绩效是一种与目的相对独立存在的结果;而Campbell1993年给绩效下的定义是绩效等同于行为,应与结果区分开,它是人们行为的表现并且能被观察和评价。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的到来,绩效的内涵在不断延伸。Rosenberg认为绩效提高的影响因素包涵结果、反馈、环境、动机、能力和技能等方面;2004年,张德指出绩效与员工所做的同组织目标相关的、可评价的行为要素有紧密联系[5]

指标体系是绩效管理体系的核心。现代企业的绩效评价起源于美国,包括19世纪末期美国铁路的财务报表分析和20世纪初期美国银行的企业信用分析。随着公司的发展成熟,杜邦体系和华尔的综合评价法成为20世纪前半期企业绩效测评的核心体系。到20世纪90年代,绩效体系被引入企业战略和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并得到不断发展。常用的提取绩效指标的方法有工作分析法、个案研究法、业务流程分析法、专题访谈法、经验总结法、问卷调查法等。设定绩效考评指标权重的方法主要有主观经验法、等级序列法、对偶加权法、倍数加权法等。

绩效考核技术按照评估的相对性或绝对性可划分为相对评估法和绝对评估法,相对评估法主要有排序法、比较法、强制分布法等,绝对评估法主要包括业绩评定表法、自我报告法、因素考核法;按评估标准分类则包括特征、行为、结果导向评估法,其中会应用到图解特征法、行为锚定法、观察法、产量衡量法和目标管理法等。在绩效评估中通常会将几种方法相结合以达到更好的评估效果。              目前已经比较成熟且运用得比较广泛的绩效考核工具主要包括目标管理、KPIBSC等。目标管理的概念首先出现在1954年,Peter F. Drucker 《管理实践》一书中。随后风靡美国六、七十年代,并不断得到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得到较大规模的应用。目标管理在于通过目标的制定、实施和管理、成果评价的过程对企业进行控制,达到管理中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够给企业带来不断上升的空间。不足在于短期目标的危害性和目标设置难度大。KPI是以二八法则为理论基础的。二战后,劳伦斯·彼得在二八法则的经营实践中发现了关键指标的管理意义,具体体现在KPI绩效考核工具上。KPI对考核的主要等级和目标导向做出了细致的划分和量化,但指标固定化也导致了必要的绩效沟通过程的缺乏。1992年,Robert S. KaplanDavid P. Norton的研究小组在传统财物指标评价模式面对无形资产失效的背景下研究出了包含财物、客户、内部经营、学习和成长四个维度的平衡记分卡绩效指标组合,以达到高效的绩效评价。BSC四项基本指标中包含了每个维度的领先指标和滞后指标,但两类指标很难具体区分。在国外BSC已被广泛引用于通讯服务、酒店、快递公司。银行、医院、学校、政府机构等行业,并对BSC的维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而在国内,BSC的应用比较薄弱,在有媒体报道使用了BSC的企业,例如万科、美的等,并没有相关实施效果及经验的后期报道和研究。

1.2.2 国内外安全绩效理论研究

1)安全绩效内涵

20世纪末期,企业生产安全被纳入到绩效体系中。安全绩效被Sawacha等定义为意外事件发生对个人产生的伤害程度[6]。而在NealGriffin的安全绩效模型中,他们认为安全绩效是指某一职务所涉及到的与工作安全有关的行为[7]。国内学者谢美凤将安全绩效定义为组织成员在工作上对安全课题的整体表现,包含两个方面:安全管理和事故调查统计[8]。张双文研究中提出,安全绩效是指基于企业安全方针和目标,与组织的安全风险控制有关的,组织安全管理体系的可测量结果[9]

2)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国外学者在安全绩效的模型构建和评价指标上进行了研究。NealGriffinCooper等人的任务绩效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安全绩效模型,这个安全绩效模型包括两个主要维度:安全遵守和安全参与[7]。安全遵守包括遵守安全操作规则和以安全的方式完成任务;安全参与包括推进安全计划、协助同事、工作积极性、致力于改进工作场所的安全状况。这一模型相比之前的理论而言,增加了安全参与的概念,更加认同工作人员积极主动的安全表现对工作安全的影响。2002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人因研究组开发的航线运行安全审计(Line Operations Safety AuditLOSA)则拓展了行为观察在安全绩效评定中的应用[10]

在安全绩效的评估项目上,Cooper等人在任务绩效理论中认为安全绩效的评估项目应包含事故统计、事故发生数、无事故日数、事故成本、安全稽查数、安全检查次数、员工安全训练次数、管理高层安全巡视次数、员工安全行为水平、员工安全态度调查分数及安全示范等11项内容[10]。认为员工在生产中对工作安全负有行为责任。在设计或选取安全绩效指标时,Grimaldi & Simonds提出的安全绩效指标设置原则被广为接受:评估项目不应仅局限于伤害事故,为避免范围及周期产生偏差,评估周期也不宜太短;评估项目应与执行的所有生产作业效能息息相关,尤其是作业能力相关方面,如此才能抑制某些系统受危害所致的严重后果;评估所得的量化数值,能够由任何学过此评估技术的人员加以复制与应用[10]。美国国际损失控制协会的国际安全评分系统包括:管理阶层训练、领导与管理、作业分析及步骤、组织规则、定期检查、作业观察、紧急应变、事故调查、事故分析、采购控制、工程控制、健康控制、方案评估系统、一般倡导、团体会议、个人沟通、员工训练、个人防护、雇用与配工及下班后安全等20个项目[11]

3)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国内学者对安全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绩效概念界定和针对特定行业的安全绩效管理指标体系构建上。

在概念界定方面,于广涛等人认为,安全绩效评定是对组织或个人与安全有关的优缺点进行的系统描述[12]。传统的安全绩效评定基于事故等客观结果,存在诸多弊端。随着研究深入,人们开始重视过程控制,提出行为标准的安全绩效评定。一是用安全文化作指标,基于员工的态度与价值观进行评定;二是鉴于不安全行为与事故的直接关系,提出行为观察方法。丁洪涛认为成功的安全绩效管理需要具有预见性、系统性和以人为本的特点,在建立安全文化、安全管理体系和安全激励和安全教育的基础上,动态、前瞻性建立员工能充分参与的结果与过程并重的安全绩效目标体系[13]。肖文娟则将安全绩效的内涵定义为两个方面,即针对组织的安全运行水平和针对个人的安全工作状况。安全运行水平是组织安全工作的整体表现,安全工作状况则与岗位的具体职责和工作目标紧密相连[14]

在安全绩效系统的内容及指标上,张忆在对中小企业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将安全绩效分为了职业伤害事故及安全系统运行效果两个维度,并认为对职业伤害事故影响最为显著的因素是企业安全培训与企业日常安全管理[15]。王长建、傅贵指出安全绩效是指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在运作上的整体表现。认为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建立安全绩效指标必须明确安全绩效评价的关键要素,并将所有的安全指标进行量化考核[16]。他提出了包含安全生产政策与远景、安全目标规划、安全机构设置及培训、管理层审查、生产作业管理、风险评估与事故预防、事故应急与处理、职业灾害指标、损失事故指标和调查审核与绩效评量在内的10个一级核心要素及50个二级要素。并指出这些指标应随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和维护[17]董正亮等人认为安全绩效管理是一个以安全绩效考核为核心但不仅包含考核的动态管理过程,建立了以平衡积分卡为中心的,包含了安全收入增长、安全成本降低,公众安全要求、政府安全要求、国际安全要求,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技能创新,安全人才储备、员工安全技能提升等10个具体指标[18]

针对特定行业的安全绩效,学者在指标项目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王生年在施工项目安全体系中引入KPI,将防治高处坠落、防止物体打击、防止施工坍塌、防止触电和防止机具伤害作为KPI维度,并对这些关键要素进行量化考核以保障工人安全和健康,形成以事故预防为主的安全管理体系[19]。在矿井体系中,李文华主张建立包含经济要素、生态要素、社会要素及其子要素的大安全绩效型矿井安全系统。其中经济绩效子系统包括资产营运、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增值能力、现今流量5个要素;生态子系统包括能源利用、资源利用、排放物量、气候状况、植被、供应商、煤质状况、生态计划和政策8个要素;社会环境子系统包括工作劳动和人权、社会影响、产品责任3个要素。这种系统在因素关联性、系统、和谐与可持续发展性上区别于传统的矿井绩效安全体系[20]

4)理论研究评价

目前国内外安全绩效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绩效的研究模型构建和指标项目的确立上。关于安全绩效的内涵,尽管各家观点有所差异,但总结起来无外乎都包含了组织和个人这两个维度。个人认为,安全绩效包含了组织和个人两个层面。在组织层面上,安全绩效指的是组织的安全条件、安全文化、安全制度组织的安全生产表现;在个人层面上,安全绩效包括员工对于完成安全工作,防范安全问题的参与度和与组织安全互动的结果。在安全绩效指标的设立上,学者多采用了平衡积分卡和引入KPI的方式,根据行业的不同特点对安全绩效进行分类,选择考察维度,并引入关键的安全绩效指标进行考核。通过总结发现,关键安全绩效指标中都不可或缺的有:安全生产政策和制度、组织安全规划、组织安全系统制度、组织生产运作管理、事故预防、损失评估、员工技能等。不难发现,这些指标也都与组合建设和个人参与紧密相关。航空体系安全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飞行系统的整体构建上,多为对基层管控人员的管理研究,而对于航空公司签派员安全绩效考核指标等基础领域的研究存在空缺。本课题对于航空安全绩效管理体系的深入研究和提高签派员激励效果,规避民航飞行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