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92

  1. 得分:27这一段中我想来说一说动词的使用对句子含义、思想情感的影响。5“不等”一词体现出爱社的压制性与进攻性,体现出爱社先发制人的态度。后一句中用了“撂”而没用“扔”“丢”等词,其原因是“撂”除了扔东西的动作之外更多了一层不屑的含义。我们发现“不等”和“撂”两词有表现爱社居高临下、强势的共同特点。而后面两句中的“争”“爬”都体现出了人群无面子可言、卑微的特点。8
  2. 这一句中我想说说辞格的使用对句子表达效果的增强。5“刘凤琴或者李凤琴张凤琴......”这一句运用了仿词中的义仿,因为仿词的运用读者更加直观和深刻地感受到乐小勇对乐满仓找谁结婚都不在乎的态度,比直接说“不管找谁”更多了一些让读者玩味的东西。一方面加强了语气,一方面也使文章语言更生活化,可以引导读者代入更多感情,吸引读者兴趣。9
  3. 得分:29①“盼望着,盼望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咏叹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百般期盼之情,使文章格式整齐有序,回环起伏,在充满语言美的同时还增强了语气。6

②“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刚睡醒的样子”“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从土里钻出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事物人格化,把事物写活使文章语言更生动、有趣味,同时突出了作者对春天万物的喜爱之情,使文章充满活力与阳光。8

③“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桃树、杏树、梨树”“桃儿、杏儿、梨儿”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前者是句子排比,后面两个是词语的排比。排比的使用使句子节奏和谐从而感情洋溢,在这段话中这样的排比更表现出一物接一物乃至万物复苏之感。8

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句同时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使用使花这一景物形象化生动化,虽然是简单的事物,却给人无限的联想,起到言有尽意无穷之感,在比喻的基础上同时使用排比,增强了句子的节奏感与语气,更加有力的将读者的思绪拉到文章描绘的景象之中。7

  1. 得分:36小论文:

浅谈现代汉语特点之副名结构

在我们的认知范围里副词一般只修饰动词和形容词,但是现在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却越来越常见。副词可以修饰名词逐渐成为现代汉语的特点之一。有的人认为这只是一种临时的不规范用法,然而我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迁,这样的暂时性逐渐向固定性转化。以下我将从什么样的名词可以被副词修饰,名词经过怎样的过程后能被副词修饰以及使用副名结构可以产生的效果和作用三个方面来谈一谈副名结构。

一、可以被副词修饰的名词

(一)兼类词

汉语中一些词本来是名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具有了形容词的词性。比如:妖、鬼、神。三个词在诞生时都只指人们想象中的神灵是名词,后期却都各自发展出了形容词性。以“鬼”为例,《周易》记载:“见负涂,载鬼一车。”而随着发展出现了“心怀鬼胎”等表达,名词的“鬼”逐渐发展出了形容词性,所以现在可以用“很”“太”等副词来修饰,比如“你这人太鬼了”是说你这人太狡猾了的意思。

(二)专有名词

专有名词一般具有典型的特点,所以具有特色或内涵意义。因为其意义的特殊,所以当我们用副词修饰其时并不会产生表意不明的现象。比如:这很东北。一提到东北大家就会立刻联想到豪爽、不羁等特点,而东北一词就直接包含了这众多特点,只用简单的“很东北”的说法就可以表达出丰富的内涵意义。表意的清晰是建立在被人们广泛认同的基础之上的,而对于人名等专有名词在使用副词修饰的时候常常会有限制性。比如在某个圈子里老李被大家所熟知,而老李又有某一典型特征,在那个圈子里说“这很老李”圈内人就都明白,然而对于不认识老李的人来说,就会出现表意不清的现象。

(三)普通个体名词

有一部分普通的个体名词也可以被副词修饰,比如:男人、女人、学生、少年等。这些名词与兼类词不同,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延伸出形容词性,名词性特征十分明显,然而其内涵的丰富却使它们可以被副词修饰。在于晴的《红苹果之恋》中:“她记起阿美的叮咛,很淑女地走过去。”这里的“淑女”丧失了名词指称意义,而表达的是内涵意义。

二、名词经过什么过程后可以被副词修饰

刘顺的《现代汉语语法的多位研究》中指出,事物、动作、性质、状态被称为四大元范畴,分别对应语言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而随着语言的发展和运用,出现了非范畴化的现象,比如上文提到的“鬼”字在语义方面非范畴化,已经不再只指“载鬼一车”中的鬼了。再比如“做人不要太李xx”这里的人名“李xx”也经过了非范畴化的过程,“李xx”从专指这个人到指人名背后的内涵意义,比如指这个人太傲慢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非范畴化是让名词可以修饰动词的一个重要条件。我们由此可大胆假设:名词只要经过非范畴化的过程就可以被副词修饰。下面举一个例子:在一个圈子内,人物A非常瘦,这是圈内人都知道的A的特点,有一天人物BC说:“你看A就像根竹竿似的。”竹竿和A联系了起来,BC就可能将竹竿非范畴化为“竹竿人”,竹竿在这里经过非范畴化已经具有了形容词的特征,再进一步非范畴化就可能有第四个人说:“A的身材太竹竿啦”,竹竿这个名词最终进入了副名结构的行列。

了解了根本过程我们再来说一说副名结构中的名词常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转化。第一,认知转喻。就是利用两个相关领域的关联性,从认知度高的领域过渡到认知度低的领域。比如“她的行为很农民”,农民会让人联想到淳朴、老实,也能联想到眼界狭窄,这里用副词修饰“农民”,用“农民”代指了上述的深层含义。第二,认知隐喻。就是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领域。比如“她穿得很夏天”,夏天给人以炎热、火辣等印象,这里用夏天隐射她穿得少或者穿得很性感,用具体的概念隐喻了抽象的概念。

三、使用副名结构能产生的效果

副名结构本质就是弱化名词的理性义,强调了名词的色彩义。副名结构的使用可以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作用:①用简洁的话语表达很多含义。比如“她很阳光”阳光就包含了开朗、积极、乐观等含义。②具体的语用环境下凸显某种特定的感受和情绪,融入说话人的立场和态度。比如说“你这人很李xx”,李xx的特征的好坏就包含了说话人语气的褒贬。③副词直接对名词进行修饰可以将某个具体语境中的表意信息量最大化。比如上文提到的“他的行为太农民了”“农民”一词就包含了正面负面两个方面的特征,表意信息量达到最大化。

 

总之副词修饰名词随着大众文化的流行和语言的口语化逐渐变得普遍,这种临时性结构随着运用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固定下来,成为一个值得让人研究的现代汉语特点。副词修饰名词体现出汉语不断发展创新的特点,使现代汉语日趋丰富。